帶有東方情懷的溫柔與寬容《愛瘋狂》搶鮮評
文/塗翔文
《愛瘋狂》(C.R.A.Z.Y.)講的是一個同性戀男孩長達近二十年與父母、家庭的拉扯抗戰,看似主要描繪男孩內在認同與掙扎的同時,導演尚馬克瓦利(Jean-Marc Vallee)也不忘深刻刻劃父母面對同志兒子、從抗拒到妥協的心理轉折。電影將雙方的無奈同樣以情感豐沛的方式呈現,也同樣讓觀眾感同身受。我認為,這份帶有「東方情懷」的溫柔與寬容,即是《愛瘋狂》最引人動容、也最迷人的創作觀點與態度。 這部電影今年在有「加拿大奧斯卡」之稱的金尼獎上大獲全勝,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十項大獎。故事描述在耶誕夜出生的查克,從小就在家族中與眾不同,因為他永遠和上帝同天過生日。查克從小就發現自己的性向,但他礙於父親的施壓,逼自己不去面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也和他叛逆離家的二哥雷蒙一樣,成為家中最令人頭痛的異端份子。
傳統家庭的背景出發,包括片中對於家庭成員對宗教的虔誠、每年一度的耶誕團圓晚餐與派對,都能夠看得出來,家庭造成的壓力與包袱,對於在片中擔任主述者的查克而言,一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與壓力,尤其是充滿傳統大男人性格的父親。從這個角度來看,《愛瘋狂》詮釋同志少年面對父權陰影,從懵懂轉向壓抑、逃避的必然反應,面對溫柔的母親、嚴苛的父親,反而更接近儒家傳統的東方情懷,在主題上與李安的《喜宴》很有聲氣相投的味道在。不過好就好在,本片沒有《喜宴》結尾那般粉飾太平的矯情造作。隨著時光飛逝,查克一如父親期望交了女友,但他的內心還是一直對性向充滿疑惑;而叛逆離家的雷蒙越陷越深,更永遠就像家裡的一顆不定時炸彈。雖然故事塑造了共五個兄弟,但很明顯的,電影只把重心放在查克與雷蒙兩個人身上,讓兩個「問題小孩」互為對照,其實更能透析電影裡想表達的重點:對父母而言,他們對於子女的擔心焦慮,其實是平等的,同性戀並非最萬惡不赦的異端邪教。
於是,電影一方面細膩地拍出查克急欲衝出家庭(他逃到耶路撒冷)、急欲正視自己性向的掙扎心態,一方面也拍出雷蒙走向自我毀滅的生命終點。此時此刻,對於片中的父親而言,無論是離經叛道或是同性戀,兒女的迷失或疏離,都同樣是他心中最大的傷痛。當導演拍到這個父親在黑暗中向查克訴說心中的無奈與認錯時,既鬆動了傳統父權價值的剛愎自大,但也對親情難捨的真理充滿寬容之情,殘酷之中不失圓融敦厚,也是全片最真摯動人的一刻。
許多同志電影,都能將認同議題放置在同志角色本身身上,做出發揮;但能夠同時也詮釋父母、兄弟這些最親暱的家庭成員的「認同」過程,卻是很難兼顧。《愛瘋狂》不但做到這一點,還同時夾帶天馬行空的幽默狂想、流暢的敘事與影像技巧,加上把佩西克萊(Patsy Cline)名曲「Crazy」做出如此具有多重意涵的引用,做為影展的開幕片,它不僅雅俗共賞,確實也有出色而傲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