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

橫掃義大利奧斯卡11項大獎提名

★勇奪多倫多影展「站台」最佳影片大獎
★榮獲西班牙賽維亞歐洲影展最佳影片
★勇奪比利時根特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美國現實主義作家 傑克倫敦
最傑出小說搬上大銀幕
威尼斯影帝 路卡馬林內利 從影代表作
一個作家的崛起與墜落
Martin Eden
威尼斯名導皮耶托馬切羅 最精采電影

電影簡介 劇情大綱 導演介紹
演員簡介 作者簡介 預告觀賞

電影官網 中文部落格

義德法砸1.4億重現史詩《馬丁伊登》愛恨交纏勇奪威尼斯影帝

由義大利、德國及法國聯合拍攝的電影《馬丁伊登》(Martin Eden),改編自美國知名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半自傳小說,劇情描述:出身貧寒的馬丁伊登,因愛上富裕且教養良好的女孩伊琳娜,面臨了兩難抉擇:他立志埋首苦讀,成為一名作家,並迎娶心愛的伊琳娜;卻同時因為對社會理念與價值的堅持,和伊琳娜的布爾喬亞家庭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衝突…。義大利男星路卡馬林內利(Luca Marinelli)因為演出《馬丁伊登》愛恨交纏一生的作家角色,一舉擊敗布萊德彼特、亞當崔佛、強尼戴普及瓦昆菲尼克斯等巨星,榮登第76屆威尼斯影帝。

這部耗資1.4億台幣拍攝的新片《馬丁伊登》,是義大利導演皮耶托馬切羅(Pietro Marcello)的第二部電影。他巧妙將片中部分影片「復古」,並分別穿插於全片之中,形成極特殊的觀影氛圍,十分具有時代文青感。電影展現了上個世紀豐沛的人文思想,不僅一針見血揭露資本主義的腐朽性,也對資產階級同時壟斷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社會現象提出抨擊,片中更提及「波特萊爾」(法國詩人)、「尼采」(德國哲學家)等名家思想,尤其「馬克思主義」(德國社會、政治學家)的階級觀及「斯賓塞」(英國哲學家)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見解,辯證最為精彩。

《馬丁伊登》原著故事設定於上個世紀的舊金山,電影則轉移到打破時空界限的那不勒斯。片中路卡馬林內利一心渴望能在動蕩的社會中崛起,功成名就後卻感嘆人性的現實與世態的炎涼。電影對貧富、階級描繪入骨,對比現今益發嘲諷。該片在威尼斯影展大獲好評,美媒【好萊塢報導】感動下標「一個作家的崛起與墜落」,國際媒體更給予「純粹而激情」等一面倒的好評。

有趣的是,《馬丁伊登》的拍攝一直受到坎城影展總監蒂耶里弗雷莫(Thierry Fremaux)關注,概因傑克倫敦這本名著就是他的心頭愛,原寄望能在坎城放映,卻因電影延後完成而入選威尼斯影展,無心插柳讓男主角路卡馬林內利幸運登上威尼斯影帝寶座,電影更勇奪多倫多影展「站台」最佳影片大獎。今年二月,《馬丁伊登》橫掃義大利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11項大獎提名,好萊塢已計畫將翻拍英語版。

[BACK]

馬丁爆紅成為作家,昔日退稿舊作、瞬間竟洛陽紙貴...

出身貧寒的水手馬丁伊登,在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伊琳娜和她的富豪之家。不僅伊琳娜家的豪華陳設、滿室書香,讓馬丁大開眼界;受過良好教育、舉止端莊的她,更讓他一見鍾情。尤其伊琳娜談論文學藝術,那種來自上流社會的學識與談吐,更讓馬丁感到心儀,渴望能得到她的垂青...

為能配得上伊琳娜,馬丁決定奮發向上,他不僅全面改變自己,更在愛情驅動下發奮自學,立志成為一名作家。充滿文青魂的他,一心想為他所出身的底層發聲,伊琳娜卻只希望他能快快賺錢,兩人盡早結婚。馬丁雖然深愛伊琳娜,卻遺憾她原來跟別人沒有不同,只以上流社會的價值來看待他。就在他被渲染成為激進的社會主義份子時,伊琳娜終於跟他分手。

命運果然捉弄人,馬丁突然爆紅,搖身成為當紅作家。不僅昔日退稿舊作、瞬間洛陽紙貴,斷絕往來的親戚、也都回頭拍他馬屁,讓他更加感慨人性的虛華。但最讓他驚訝難過的是,一度拂袖而去的伊琳娜,此時回心轉意、渴望跟他重修舊好...

[BACK]

《馬丁伊登》不僅是一個無產階級小子,情戀上流階層女孩,並夢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故事,它同時也刻劃了一個成功藝術家,是如何無可避免地失去自我堅持的過程。我們試圖讓這部電影像是一幅預言20世紀墮落與苦難的壁畫,同時也討論了幾個比較嚴肅的議題: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大眾文化的角色,階級的掙扎等。在電影裡,這個由傑克倫敦所創造出來的寓言主角「馬丁伊登」,首先以知名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艾力格馬拉泰斯塔(Errico Malatesta)的形象出現,接著讓人聯想到了諸如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Vladmir Majakovskij,前蘇聯詩人)、斯蒂格達格曼(Stig Dagerman,瑞典記者作家)以及娜拉法蘭奇(Nora May French,美國詩人)等1900年代的「厄運詩人」(poètemaudit)。想像我們的主角馬丁伊登穿梭在1900年代,或者說,更像不受時間限制地融入在這個20世紀背景的故事裡,只不過地點不再是小說中的美國舊金山,而是義大利的那布勒斯、又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城市。

-皮耶托馬切羅 Pietro Marcello

皮耶托馬切羅改編經典《馬丁伊登》橫掃義奧斯卡11項大獎提名

義大利導演皮耶托馬切羅(Pietro Marcello)1976年7月2日生於義大利的卡塞塔(Caserta,義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大學修習繪畫。2007年,他的紀錄電影《Il passaggio della linea》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競賽單元。2009年,他執導了個人第一部長片《狼嘴》(The Mouth of the Wolf),並先後斬獲都靈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大獎、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與卡里嘉里大獎、以及義大利金像獎的最佳紀錄片大獎。2011年,他執導的電影《帕勒斯揚的沈默》(The Silence of Pelesjan)在第68屆威尼斯影展首映;2015年,他執導的電影《美麗世,遺落世》(Lost and Besutiful)入選了瑞士盧卡諾影展的競賽片,更先後奪下哥登堡影展的柏格曼大獎以及義大利銀緞帶獎的最佳紀錄片。

《馬丁伊登》是皮耶托馬切羅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改編自美國知名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同名小說,由義大利、德國及法國聯合出資1.4億台幣拍攝製作,順利入圍第76屆威尼斯影展的競賽片,並無心插柳讓男主角路卡馬林內利(Luca Marinelli)榮登威尼斯影帝寶座,該片更勇奪多倫多影展「站台」最佳影片大獎,並提名義大利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11項大獎。

[BACK]

路卡馬林內利愛恨交纏《馬丁伊登》威尼斯影帝升格柏林評審

路卡馬林內利(Luca Marinelli)1984年生於羅馬,2009年畢業於羅馬國家戲劇學院。他原本是一名配音演員,直到2006年才轉到幕前演出,並參與多齣戲劇演出。在某次劇場演出時,義大利導演薩維里奧康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注意到他,邀他演出電影《質數的孤獨》(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裡的「馬提亞」一角,電影入選第67屆威尼斯影展競賽片。2011年,路卡馬林內利以電影《最後的地球生物》(The Last Man on Earth)重返威尼斯,他在片中飾演一位變性人,為妙唯肖的演出獲得一致好評。義大利國家電視台這才注意到了才華洋溢的他,並邀他與西班牙影后佩茲微閣(Paz Vega)一同演出跨國聯合製作的影集《瑪麗亞》(Maria),從此聲名大噪。

2012年,路卡馬林內利演出坎城名導保羅索倫提諾執導的電影《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隔年便獲選柏林影展「閃亮之星」,該片更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路卡馬林內利的其他知名作品,還包括義大利超級賣座的《叫我鋼鐵俠》(They Call Me Jegg)以及《莫作惡》(Don’t Be Bad)。名聲響亮的他更與好萊塢女星莎莉賽隆一同演出Netflix漫畫改編的動作片《守舊派》(The Old Guard)。

路卡馬林內利在新片《馬丁伊登》,飾演出身貧寒的馬丁伊登,因為愛戀一名女孩,決定奮發向上、立志成為作家。他在功成名就後,終於抱得美人歸,卻感慨人心虛華、愛情無法純粹…。路卡馬林內利以片中愛恨交纏一生的作家角色,一舉擊敗布萊德彼特、亞當崔佛、強尼戴普、羅伯派汀森及瓦昆菲尼克斯等巨星,榮登第76屆威尼斯影帝。路卡馬林內利的突然崛起被形容為「馬丁伊登式的傳奇」,他更因此獲邀「升格」擔任2020年柏林影展主競賽的評審團成員。

潔西卡克雷西扮文青《馬丁伊登》聊「波特萊爾」文學助燃愛情

潔西卡克雷西(Jessica Cressy)出生成長於巴黎,曾出演過西蒙斯帕達(Simone Spada)的電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同時在伊麗莎福莎絲(Elisa Fusas)執導的Netflix影集也有她演出身影,是少數走紅義大利影壇的法國年輕女星。

潔西卡克雷西獲邀在新片《馬丁伊登》飾演名門閨秀伊琳娜,因緣際會愛上出身寒微的水手馬丁伊登,並鼓勵他努力向學、成為一名作家。她為馬丁伊登開啟了一扇求知之門,並希望他能因此擺脫貧窮、功成名就,兩人早日成婚。奈何愛情終究擺脫不了階層的藩籬,她終在發現兩人世界天差地遠後決定黯然離去。片中她與馬丁伊登初次見面聊起「波特萊爾」(法國19世紀詩人)的一場文青定情戲,氣質優雅出眾令人印象深刻。

丹妮絲薩迪斯科一舞定情《馬丁伊登》兩男為她扭打綻現喜趣

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女星丹妮絲薩迪斯科(Denise Sardisco),自小便在羅馬學習表演,並到西班牙進修舞蹈。她最初從劇場表演起家,之後陸續參與威尼斯名導丹尼利維肯(Daniele Vicari)執導的《夜晚降臨之前》(Before Nightfall)、馬克彭特克沃(Marco Pontecorvo)的電影《卡蘿與馬力克》(Carlo &Malick)的演出,《馬丁伊登》則是她真正主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丹妮絲薩迪斯科在電影《馬丁伊登》裡,飾演對馬丁伊登一見傾心的女子瑪格麗塔,甚至在他人生最低潮時伸出援手,不僅照顧情場失意的他,更幫他的理念繕打出書,愛情就在打字機裡一字一句地萌芽,最後終得修成正果。丹妮絲薩迪斯科演出該片總是巧笑倩兮,十分討人喜歡,一場他與馬丁伊登的一舞定情戲,她為愛馬丁伊登甚至急狠舊愛,造成兩男為她扭打成一團,場面逗趣、綻現該片難得一見的喜趣場面。

[BACK]

傑克倫敦寫書預言自己死法《馬丁伊登》震驚美國文壇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年出生於美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當過童工、碼頭裝卸工及水手等,嘗盡艱辛與折磨,這些經歷卻成為他後來寫作極其豐富的素材。1904年,他成為廣受美國讀者喜愛的暢銷作家,代表作有《海狼》、《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馬丁伊登》等。後者更是他的半自傳小說,也是他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傑克倫敦是在1907年4月時,在乘船展開環球旅行的第一站-夏威夷開始著手寫作《馬丁伊登》。他每天坐在艙口蓋板上,聚精會神寫上千字,全書歷經他患病、休養、潦倒拍賣船隻後,終在1909年返回舊金山後問世。該書藉由一個有血有肉人物「馬丁伊登」的慘痛遭遇,對當時美國社會作出撻伐,並向資產階級的價值標準提出挑戰,書中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原來在20世紀初,美國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不但壟斷了社會上的物質財富,也壟斷了精神財富。《馬丁伊登》不僅成為傑克倫敦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之一。

傑克倫敦寫《馬丁伊登》時,等同重新經歷一次人生的痛苦與絕望,讓他更看清一切,從此視名利為糞土、寧願糊塗度日,人生與作品自此直線下降。1916年11月22日,傑克倫敦依照《馬丁伊登》小說內容的「安排」,在無盡的絕望中,違背醫生指示,服用過量嗎啡自殺身亡,跟隨小說裡的男主角、了斷自己生命。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