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況空前!連續八週蟬連捷克票房總冠軍
-榮獲柏林影展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財富、榮耀從天而降…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
《嚴密監視的列車》《失翼靈雀》奧斯卡/金熊獎得主 捷克大導演 伊利曼佐(Jiri Menzel)最新鉅作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寫下捷克電影最輝煌紀錄 由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捷克大師伊利曼佐所導演的新片《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三月初在布拉格奪下了捷克電影最高榮譽的「金獅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為伊利曼佐和已故的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的完美合作,三度寫下輝煌紀錄。 伊利曼佐之前曾因改編赫拉巴爾的《嚴密監視的列車》,榮獲了196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而另一部改編作品《失翼靈雀》,則奪下了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這部以一個飯店服務生瘋狂、荒謬而傳奇的一生,對映了捷克半個世紀以來萬千變化局勢的電影,是伊利曼佐第六度改編赫拉巴爾的小說,也是他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忠於原著,片中呈現了金碧輝煌、紙醉金迷的夢幻布拉格,每個場景均極度奢華:不論是男主角當服務生時,讓他大開眼界的池畔裸體音樂盛會;或是當他成為百萬富豪後,把鈔票當壁紙貼的瘋狂行徑…,在片中都作了真實呈現,極具感官挑逗及揶揄之能事。電影一完成隨即獲選為今年柏林影展競賽片,之後並榮獲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
---|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是赫拉巴爾最著名的小說,也是他靈光一閃,在18天之內一氣呵成的曠世鉅作,完成迄今一字未改,讓世人津津樂道。改編、導演《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一直是伊利曼佐的願望。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伊利曼佐堅持從捷克國家電視台手中取回電影拍攝權,竟不惜耗費他十數年的光陰來打官司。這部鉅作最後終於在赫拉巴爾辭世10年、而伊利曼佐也年近70歲時拍攝完成。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在捷克上映時,果然造成了電影院萬人空巷,有時甚至一位難求,不但連續蟬連了八週的票房冠軍,還開出盛況空前的佳績,幾乎是捷克去年賣座冠軍《達文西密碼》票房的2 倍,也比同時上映中的《博物館驚魂夜》還高出了4.5倍之多呢!
…。 [BACK] |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財富、榮耀從天而降… 揚迪特個子雖小、志氣卻很高。他看過揮金如土的有錢人在飯店縱情狂歡;也看過可憐窮人撲倒在門口泥地,死命撥找著人們不小心滾落的銅板。服務過無數權貴商賈、名門大師和將領統帥的他,雖只是個年輕的飯店服務生,卻立志要成為百萬富豪…。 他知道他可以辦得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然後掌握所見、所聞。懷抱這項認知和壓抑已久的夢想,他離開了第一個工作,轉到一間浮華奢靡的「天堂艷樓」體驗紙醉金迷的生活…;之後他更轉往布拉格最氣派豪華的「巴黎飯店」,一步步接近他的夢想…。 人生百態宛如萬花筒,大戰前後的捷克情勢更是詭譎萬變。然而,侍候過皇帝總統、將相公卿的他,卻能從過往行人的臉部表情,準確預知世界戰爭的情勢;更從車站鏡子裡的驚鴻一瞥,清楚看見了自己的未來…。(捷克,120min) [BACK] |
奧斯卡得主 / 捷克大導演 伊利曼佐(Jiri Menzel)最新鉅作 捷克大導演伊利曼佐(Jiri Menzel ), 1938年2月23日出生於捷克布拉格。1962年畢業於布拉格電影學院的他,曾經在有「捷克第一夫人」之稱的資深創作者齊蒂洛娃(Vera Chytilova)身邊擔任她多部電影的副導工作。1966年曼佐拍出了備受國際注目的處女作《嚴密監視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這部電影讓年僅28歲的曼佐,拿下了當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更驚人的是,3年後曼佐拍出的《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卻遭到了共產黨禁演的命運。這部喜劇片在21年後解禁,並進軍柏林影展,仍然打敗了當時所有的新電影,照樣直取最佳影片金熊獎。 伊利曼佐也曾以《金黃色的回憶》(Short Cut)在1981年時得過威尼斯影展特別獎。此片是以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父母早年經營的釀酒廠為藍本,之後並揭開了伊利曼佐「鄉村三部曲」的序幕,1983的《雪花時節》、1985的《甜蜜家園》,皆是依據赫拉巴爾的回憶所改編。雖然伊利曼佐迄今拍過了赫拉巴爾6部作品,但其實他還有一些電影,也是依據其他捷克文學作品所改編。伊利曼佐電影中優美的對白,向來充滿豐富的文學性,這也讓他被譽為最適合改編捷克文學作品的導演。 2002年,在名影評人黃建業、聞天祥大力奔走下,台北電影節就曾製作了伊利曼佐的專題。當時不但放映了他8部曠世作品,更邀請到伊利曼佐親身訪台,引起空前的震撼。時隔多年,伊利曼佐迄今仍對當年訪台念念不忘,他並在今年以新作《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獲頒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後表示,他十分懷念當年訪問台灣的點點滴滴,帶給他非常美好的回憶。[BACK] |
---|
伊凡博爾涅夫《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體驗榮華富貴 1973年7月15日生於「玫瑰之國」保加利亞的男星伊凡博爾涅夫(Ivan Barnev)畢業於首都索菲亞(Sofia)藝術學院,是目前保加利亞最頂尖的男星之一。已從影8年的伊凡博爾涅夫,主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而最近的兩部電影《齊夫人》(Lady Zee)和《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則分別獲得了「保加利亞奧斯卡」索菲亞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和「捷克奧斯卡」金獅獎最佳影片。 目前定居在布柆格,精通德、英、俄及保加利亞語的伊凡博爾涅夫,已將自己的演藝事業擴大為全東歐,甚至更放眼德國等歐洲國家。因為迷你的身高和出色的演技,而深獲捷克大導演伊利曼佐青睞的他,此次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挑起重任,飾演一位傾一生之力追逐榮華富貴的飯店侍應生揚迪特(Jan Dite),以他「人矮志氣高」的特質,將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名作中小人物笑中帶淚的一生,詮釋得絲絲入扣、動人心弦。 歐洲影后 尤莉亞嫣琪《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扮德國強勢女 1978年2月20日生於柏林的氣質美女尤莉亞嫣琪(Julia Jentsch),畢業於柏林巴哈戲劇藝術學院。尤莉亞嫣琪在學生時代,即開始在柏林許多劇院演出,豐富的劇場表演經驗,為她的演技奠下基礎,多次獲得獎項肯定,還曾參與兩部電影的製作。尤莉亞嫣琪曾以《替天行盜》(The Edukators)得到德國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青年女演員」的肯定,並以《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抱走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女主角、德國奧斯卡「金蘿拉獎」最佳女主角、「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等約六座影后。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則是尤莉亞嫣琪最新的作品,她一反之前女英雄的形象,在片中飾演一位嫁給捷克侍者的強勢德國女子。一心鼓勵丈夫向錢看齊、力爭上游的她,最後卻因為他們白手起家的飯店遭到了祝融,而不幸跟著香消玉殞。尤莉亞嫣琪的角色與片中的際遇,對映了當時德國與捷克的微妙關係。 「捷克秦祥林」奧德瑞凱撒《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緬懷繁華人生 1955年 5月 16日出生於捷克利貝雷克(Liberec)的男星奧德瑞凱撒(Oldrich Kaiser),擁有布爾諾(Brono)音樂學院和布拉格(Prague)影藝學院的雙學位。畢業後他曾在布拉格最名聞遐邇的威隆拉第(Vinohrady)劇院(雲門舞集曾在此演出,而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夫人之前即為此劇院的首席女主角)演出,七年後則隨劇院遷至位於布拉格的國家歌劇院(Ypsilonka);1993年,他則躍升為國家劇院的重要會員。 當奧德瑞凱撒就讀於布爾諾音樂學院時,年輕英挺的他,就曾受捷克大師卡爾卡查那(Karel Kachyna)之邀,在他的電影《Laska》中擔任第一男主角。80年代的奧德瑞凱撒,可說是捷克人心中的「銀幕情人」,因為個性風趣幽默的他,幾乎演遍了捷克當時所有浪漫愛情文藝電影,比起當年台灣的「二秦」(秦漢、秦祥林)所受到的歡迎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90年代的奧德瑞凱撒卻一展演戲潛力,轉型演出了《秋天裡的春光》(Autumn Spring)捷克金獅獎導演維拉迪米爾米卡雷克(Vladimir Michalka)改編自卡夫卡名著的得獎處女作《亞美利加》(Amerika);更客串了以《遊子》(Kolya)摘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導演揚斯維拉克(Jan Sverak)得獎後的電影《烈日長紅》(Dark Blue World),力圖在影史上留名。 現年52 歲的奧德瑞凱撒,此次受捷克大導演伊利曼佐之邀,在他的新片《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中,飾演男主角揚迪特(Jan Dite)的晚年,就在過盡千帆、繁華落盡時,他驀然回首…竟驚見自己盡付笑談中的滄桑人生。[BACK] |
---|
捷克大文豪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最瑰麗璀璨作品 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生於1914年。他21歲時進入查爾斯大學法學院就讀,不到四年,就因為納粹關閉了捷克所有的高等學院而學業中輟;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他才修完所有博士課程。之後,他卻毅然將博士學位甩在一旁,當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推銷員、鋼鐵廠臨時工、廢棄物打包工、劇院佈景工人和跑龍套的臨時演員等,但就是沒再從事過任何跟法學有關的工作。 赫拉巴爾一生際遇起伏,順境少而逆境多。50年代初期,工作不順,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他的作品,他的創作多是在一疊疊從工廠帶回家的廣告紙背面完成的。卑微地活了大半輩子之後,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爾才認真地開始創作,終於在49歲那年出了他的第一本書,特殊的風格和文采旋即備受推崇矚目。1968年共產政權掌控捷克,赫拉巴爾由於曾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而被列為黑名單。1970到1976之間,他遷至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鎮隱居,並完成了一部部畢生最傑出的作品。 赫拉巴爾一生創作頗豐,光是捷克文版,前後就發行了近三百多萬本。他的作品被翻譯有將近30種語文版本,最知名的有《嚴密監視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註)、《時間靜止的小鎮》(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和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除了非凡的文學成就外,赫拉巴爾在電影和戲劇方面也有相當貢獻,他不但創作過不少劇本,幾部知名小說陸續搬上銀幕後也都成績斐然。1965年的劇本《底層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他與一群年輕導演開啟了捷克電影「新浪潮」的先端;《嚴密監視的列車》由伊利曼佐搬上大銀幕,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曼佐之後並以《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再奪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 1997年,赫拉巴爾自醫院的五樓窗口墜樓身亡,傳言他當時不過是想餵鴿子,但也有人說他是自殺…。由於赫拉巴爾生前曾經承諾,要將他畢生最愛的作品《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交給最懂他的伊利曼佐來拍攝。不料,在他身後取得了電影拍攝權的捷克國家電視台,卻執意想邀請曾以《分道不揚鑣》(Divided We Fall)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另一位捷克導演揚霍布雷克(Jan Hrebejk)來執導。這讓伊利曼佐不惜以停止創作來抗議,並耗費了十多年的寶貴光陰來和捷克電視台打官司。所幸這部鉅作《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最後終於在赫拉巴爾辭世10年、而伊利曼佐也年近70歲時的今天拍攝完成,並榮獲了捷克影壇最高榮譽「金獅獎」最佳影片等四大獎,三度為伊利曼佐和赫拉巴爾的完美合作寫下了輝煌紀錄。(註:《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原著小說由大塊文化出版) [BACK] |
不斷出現在片中的鏡子,映照著金錢、性慾、權力的浪漫與虛枉 伊利曼佐是否為捷克最偉大的導演?或許容有爭議。但自從大學時代看過他的《嚴密監視的列車》、《失翼靈雀》後,他就是我最鍾愛的捷克導演。因為他的電影,我不僅愛上捷克,更成了小說家赫拉巴爾的書迷。 稍知捷克文學與電影的人皆知,上述兩部作品都是改編自赫拉巴爾的小說(註1),也是伊利曼佐最輝煌的電影。一部讓他未滿三十歲就成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一部被共黨政府冰凍二十一年後,依然勢如破竹地打敗所有新作,贏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因此,赫拉巴爾另一部經典之作,傳說讓他連寫十八天、隻字未改的《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更成了伊利曼佐意欲挑戰的對象。 事實上,在共黨政府垮台後,伊利曼佐的電影創作質量早已大不如前,1990年代後的作品僅有《乞丐歌劇》、《伊凡的冒險生活》兩部長片和《十分鐘後:提琴魅力》的一段小短片而已。記得2002年他親訪「台北電影節」時提到,電影所需的大量成本與耗費的體力,讓他寧可把剩餘時光多花在自己的劇院裡。然而我們也都知道,為了拿回《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的拍攝權,曼佐簡直豁了出去。似乎少了這部片,他的電影生涯就不完滿。只是當時曼佐的勝算微乎其微(畢竟版權掌握在捷克最大製片公司手上),誰料到老先生不但終於完成夙願,拍出的成果也讓人對他肅然起敬。 我深信年歲與歷練,對曼佐詮釋《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是有影響的,否則他不會改變敘事結構,讓我們一開始就目睹方才出獄、卻早已年華老去的主人翁,一邊在現實中修著一條永遠修不完的路,一邊回憶著那曾有的荒唐夢想。他是個大半輩子都在服侍別人的人,然而從在月台上賣香腸到酒館裡裝啤酒,或是升遷到足以服務非洲皇帝,甚至在德國納粹佔領期間為人種培育中心的裸女孕母端飲品,我們壓根沒看過英國國王跟他有所關連。更諷刺的是,當他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飯店,卻旋即碰上政體變遷而遭充公;當他自恃以百萬富翁身份入監服刑,卻發現那些有錢人根本不接受他。 從赫拉巴爾到伊利曼佐,都擅長以黑色幽默來表現荒謬人生,進而體現捷克這個國家多舛的命運。而不斷出現在片中的鏡子,映照著金錢、性慾、權力的浪漫與虛枉,竟有種中國常言「鏡花水月」的境界。綜觀整片,想借用黃建業老師一句話:伊利曼佐依然忠誠守護著他所鍾愛的文學,用電影向黑暗的歷史展現笑顏。我敬佩的不只是他的老當益壯,更感動他在諷刺之餘,也同時接納人類貪婪、偽善、野心、固執、愚蠢的包容。那是捷克文學與電影令人著迷的原因,更是伊利曼佐精於人性與生活細節卻不失大度的表現。 註1:伊利曼佐根據赫拉巴爾小說改編的電影還有短片《巴蒂斯貝克先生之死》(收錄於「底層的珍珠」)、長片《金黃色的回憶》、《飄雪時節》等。 [BACK] |
---|